在劉振亞的帶領下,國家電網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布局正在從構想一步步地走向現實。
從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獲悉,由國家電網出資、注冊資本為1億元的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已獲得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準;國家電網董事長劉振亞親自“披掛上陣”,擔任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法人代表。
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的經營范圍是全球能源互聯網戰略規劃、跨國電網互聯互通項目開發、投融資和資產運營管理。國家電網專門成立全球能源互聯網集團,折射的是全球能源互聯市場蘊藏的巨大商機。
國家電網方面透露,全球能源互聯網初步建成時,累計投資將超過50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300多萬億),將形成若干個萬億級的投資板塊。
將催生眾多新興產業
當全球能源互聯網這個詞匯“映入眼簾”之時,不少投資者想必都會發出一系列“?”:什么是全球能源互聯網?為什么要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如何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全球能源互聯網又會對金融業如何發揮作用、創造價值呢?
針對上述一系列疑問,日前,劉振亞在香港舉行的全球能源互聯網投融資高層研討會上進行了全面闡述。
在劉振亞看來,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的一個大背景就是世界能源發展正面臨資源緊張、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三大難題,而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是實施“兩個替代”,即在能源開發方面以清潔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方面以電能替代煤和油,從而在根本上解決化石能源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
全球能源互聯網就意味著要跨國、跨洲,但受電網輸電能力等因素限制,電力主要以國內和區域內平衡為主,跨國、跨洲電力貿易規模較小,按熱值當量計算,僅為全球化石能源貿易量的1.3%。目前,石油仍是全球貿易量最大的能源品種,但通過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則有望扭轉這樣一個局面。
正如劉振亞所言,全球能源互聯網是實現“兩個替代”和世界能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實質就是“特高壓電網+智能電網+清潔能源”。
“我們有一個特別大的能源互聯網,這里面有非常多的互聯。”匯豐銀行董事總經理、項目及出口融資全球主管、基礎設施融資全球聯席主管大衛·加德納也認同劉振亞的觀點,并透露了歐洲電網的整合計劃,即未來有11個跨國電網互聯項目,根據不完全統計,所需投資超過100億歐元。
同時,北美輸電行業需要大量的資本投資,正如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全球電力及公共事業組總經理安東尼·伊安諾分析,到2020年中期,美國大概需要500億美元區域性輸電計劃投資。
除了歐洲、北美以外,就連拉美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也存在著電網整合需求。據桑坦德銀行拉美地區電力和公共事業主管卡羅麗娜·費雷拉介紹,因為時差效應,整合拉美南北電網的潛力也很大。
據了解,目前拉美電力行業,雙邊電力項目有6個,跨國互聯互通項目有7個,跨國優化提升項目有2個。卡羅麗娜·費雷拉表示,2016-2018年,僅在巴西,競拍的輸電線路長度就超過1.38萬公里,投資超過61億美元。
面對這樣一個推動全球能源共建共享、造福全人類的超級工程,其中蘊藏的巨大商業價值和廣闊投資機會究竟幾何呢?
國家電網方面表示,預計到2050年全球能源互聯網初步建成時,累計投資將超過50萬億美元,形成若干個萬億級的投資板塊,催生眾多新興產業,為全球投資者帶來豐厚的投資回報。
洲內能源互聯已有雛形
仍有不少投資者覺得,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雖然前景光明,但道路可能是曲折的,特別是如此龐大的基礎設施,讓其既“垂涎欲滴”,又“心存疑慮”。 然而,事實上,從亞洲到歐洲,從北美洲到南美洲,都已經存在已投運、將投運或在建的能源互聯工程的成功案例。
摩根大通拉美電信、媒體與技術及公用事業主管安德烈·馬西埃爾分享了拉美地區能源互聯投資的案例。他認為,能源互聯在拉美是大勢所趨,巴西—巴拉圭伊泰普發電協議、中美洲電力互聯網等項目已在投融資及運營方面取得了成功。
據了解,巴西、巴拉圭聯合共建的伊泰普水電站已經運行30多年,商業模式非常成功,凸顯出對兩國的重大經濟意義。另外,中美洲電力互聯系統聯接危地馬拉、薩爾瓦多、洪都拉斯、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和巴拿馬6國,打造了一個整合的多國電力市場,其輸電線路已經正式啟用。
實際上,北美輸電市場也是構建全球能源互聯具有可行性的一個佐證。目前,加拿大市場和美國之間的輸電網絡和市場每年買賣交易達到30億美元,現在電力增長約每年40萬千瓦。
也許不少投資者還不知道,中國也算是全球能源互聯實踐的“先行者”。在亞洲,中國與周邊國家建成18條跨國輸電通道。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已經通過3條跨國線路進口俄羅斯電量超過176億千瓦時。
國家電網方面表示,公司正在研究推進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和亞洲—歐洲、非洲—歐洲等一批跨國跨洲聯網示范項目;總融資額達30億美元的中巴經濟走廊風、光、電、煤炭一攬子項目,風電項目首筆貸款已經發放。
洲內跨國能源互聯已經在“闊步前行”了,洲際能源互聯也在有序推進中,一旦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以搭建起來,并能高效地運營下去,不僅會造福地球村,更能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來源:國際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