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三月,亞洲太陽能同行在這里互道安好,有力的握手交流著信心;新綠初上,區域合作新模式從此處合力振翅,務實的倡議直面挑戰。
3月22日,為期兩天的第九屆“亞洲太陽能論壇”在京圓滿閉幕。“亞洲將是新一輪能源轉型中最重要的地區,走一條新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亞洲地區必須有所作為,而且也可以完全做到大有作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努爾·白克力在論壇開幕式上擲地有聲的話語,傳遞出推動區域能源轉型發展的“中國信心”。
在合作中獲取共識,于開放中實現共贏。來自印度、巴基斯坦等25個亞洲國家的政府、企業代表及專家學者在主論壇及六大主題分論壇上深入溝通交流,積極分享太陽能發展的成果和經驗,探討太陽能發展的未來,共同促進產業合作共贏。
金融支持與模式創新必不可少
記者從論壇現場獲悉,亞洲是目前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也是占全球新增能源需求份額最重的地區。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亞洲占到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40%左右。對本地區而言,這既是嚴峻的挑戰,也是實現能源轉型的機遇。截至2015年底,亞洲地區太陽能產業鏈各環節規模均居世界第一。其中,多晶硅產量約占全球的65%;電池片產量占全球的95%;光伏組件產量占全球的92%。
伴隨著“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成為全球共識,亞洲各國對光伏產品的需求亦在大幅增加。巴基斯坦信德省新能源處處長MehfoozAhmedQazi稱,該國目前尚有7%的無電人口,存在50萬千瓦供應缺口,有較大的光伏產品市場。類似的情況在印度、印尼、烏茲別克斯坦等多個亞洲國家也存在。
然而,亞洲各國多是發展中國家,普遍缺乏建設資金。論壇現場,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都談到了金融對太陽能產業發展提供的支持和幫助。
針對亞洲地區各國社會資源和經濟發展水平各異,資源、技術、資金、市場等各有所長的特點,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通過金融創新調配更多的金融資源,以模式創新高效整合各方優勢,是保證域內太陽能產業可持續開發利用的重要手段。
“亞洲開發銀行每年有80億美元的支持貸款,一半左右用于可再生能源投資。我們將加大對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投資,為亞洲地區太陽能產業發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亞洲開發銀行行長中尾武彥在致辭中闡述了綠色金融在清潔能源發展中的突出作用,建議亞洲各國在政策和規劃上一致行動,加強亞洲區域太陽能產業合作,拓展各類太陽能應用市場,加速太陽能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
協鑫集團副董事長、協鑫集成董事長舒樺表示,新能源企業“走出去”需借助國家政策性金融力量的支持。此外,我國新能源行業普遍面臨技術創新能力不強,或者新能源行業的關鍵技術裝備和材料嚴重依賴海外市場等實際問題,要求通過協同創新或集成協同提升新能源產業國際化經營的整體競爭力。
專家和企業的呼吁在該論壇召開的同時有了新的突破。3月22日,中國新能源海外發展聯盟在京成立。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發言中指出,該聯盟創立的目的之一,便是搭建新能源信息交流與國際合作的一個平臺,推動海外投資項目金融和產業方面的合作。
2025年實現光伏平價上網無壓力
在呼吁金融創新和資金支持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任何一個行業都不可能長期依賴政府補貼生存,光伏等新能源實現平價上網是大勢所趨。
在“十三五”期間,陸上風電、光伏發電的標桿上網電價將隨著發展規模逐年下調,以實現 《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提出的“到2020年風力發電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光伏發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的目標。
“我覺得這還是很現實的,是完全能達到的。”論壇間隙,梁志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到2020年光伏發電成本應該會出現明顯下降,到2025年光伏完全可以實現平價上網。
梁志鵬指出,技術進步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是會不斷加速的。此外,如果要降低化石能源環境外部性的成本,特別是其中的負面成本,就需要增加投入。如果通過諸如能源稅、二氧化碳稅等把化石能源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全部考慮在價格中,可再生能源就更加具備競爭力。我們希望到2025年左右,光伏發電能夠“硬碰硬”地和化石能源競爭,完全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成本,從而實現平價上網。
“此外,我們要從兩個方面理解平價上網,不能只是關注集中式發電,也要看到分布式發電。”梁志鵬告訴記者,如果按照目前化石能源發電的價格,將來光伏發電可能要達到0.5元/千瓦時甚至0.45元/千瓦時才能算作是平價,但是如果在分布式條件下,發電側就在用電側附近,這樣只要光伏發電能夠達到0.6元/千瓦時,就意味著實現了平價。
與難度較大的降低發電成本相比,未來光伏市場發展規模成了較確定的部分。
記者從論壇現場了解到,在 “十三五”時期,我國每年將新增1500萬~2000萬千瓦的光伏發電,繼續保持全球最強勁增長的光伏市場。
到“十三五”末,我國光伏裝機規模預計會達到1億~1.5億千瓦。梁志鵬在預測市場規模的同時還強調,如果補貼降不下來,就不能一味簡單地增加規模。他指出,對于高新技術,特別是成本下降比較快的技術和產品要加大支持,要給予傾斜性的金融支持。
文章來源:中國電力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