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作為全球第一大煤炭生產國,中國的煤炭去產能似乎已經收到成效。
國家統計局6月13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原煤產量為2.64億噸,同比減少15.5%;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原煤產量13.4億噸,同比減少8.4%。按此計算,今年前5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原煤產量比去年減少約1.23億噸。
伴隨著產量下降,煤炭的價格正悄然上漲。秦皇島海運煤炭交易市場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素有煤炭行業風向標之稱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BSPI)指數已反彈回400元/噸,這也是自2015年9月跌破400元/噸大關后首次漲至該價位。
煤炭企業也在推升價格。5月底,中國煤炭工業協會與“四大煤企”在北京舉行了“4+1”會議,會議決定6月份四家下水煤炭價格相比5月份要上漲10元/噸。
此外,據路透社報道,截至5月末,作為亞洲煤炭基準價的澳大利亞紐卡斯爾指數,今年以來已上漲了大約3.9%,達到52.59美元/噸,終止了近5年來的持續下降。
按照往常,五六月份都是煤炭需求的淡季,煤價通常出現下跌,今年卻一反常態。分析稱,煤炭價格的反彈基本是受益于供應端的調整,特別是今年4月起,各個煤炭大省開始嚴格執行276天工作日的制度,產能核減16%,法定節假日和周日停產放假。這都造成了市場煤炭供應的減少,給煤價上漲提供了一定的支撐。
276天工作日的制度指的是,今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的《關于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的第十條提出的,煤礦要按照全年作業時間不超過276個工作日重新確定煤礦產能。
曾浩強調稱,雖然煤價出現上漲,并不意味煤炭行業的基本面已轉好,目前還主要是煤炭去產能政策的刺激,其實需求端并未出現改觀。其中,制造業的不景氣仍將制約著中國電力及煤炭需求。能源局發布的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顯示,今年前4個月,全國工業用電量為12369億度,同比增長僅0.2%。
曾浩稱,因為此前大力度的去產能行動,預計煤價還會以每月10元/噸左右的幅度繼續上漲,這種上漲至少會延續至9月份,很有可能至今年年底,屆時5500大卡的動力煤將會上漲至450元/噸左右。曾浩強調稱,當煤價漲至某些高成本停產企業的盈利線時,就有可能會迎來一小撥煤企的復產潮。但是這種復產是難以持續的,因為一旦產能又開始出現增加時,煤價就會出現下跌。在煤炭行業需求端出現轉好之前,這種往復循環可能會一直存在。
不過,其在6月13日的電話會議中分析稱,煤炭行業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周期:第一階段是力求達到供需平衡,預計今年年底可能實現;第二階段是煤炭供應偏緊,預計2017年會出現;第三個階段是2018年后,煤炭行業可能會盈利。
某認為當前中國每年人均用電量為4000多度,但和典型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能源報此前報道稱,歷史規律顯示,典型發達國家在完成工業化時的人均用電量大致為5000~5500千瓦時,中國目前每年人均用電量才4000多度,還不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2010年平均水平的一半,預計“十三五”期間增速會有所反彈。
中國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在當前和較長的一段時期內,發電能源還將以煤炭為主,一旦中國經濟開始復蘇,煤炭行業還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文章來源:北極星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