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電側放開后,如何促使新售電機構有動力并且有義務為用戶提高用電效率、優化用電模式、增加清潔能源消費比例,促進節能減排、低碳環保、資源優化,合理開發新用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是急待解決的問題。
售電側改革是新一輪電改的最大亮點,社會資本的引入將加大售電市場的競爭程度,通過市場催動對市場主體的優勝劣汰。未來,在互聯網思維的推動下,售電與用電服務相互滲透融合,用戶體驗不斷創新,將出現多元業務模式,用戶側隨之產生新的用電需求。如何引領用戶側新用電需求,使得用戶的用電效率更高、清潔電能占總消費電量更高、更有利于節能減排,使得電能需求與供給更有效的匹配,同時合理開發新用電需求促進經濟增長,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新用電需求的內涵
在一般的電力需求預測分析理論中,用電需求主要包括用電總量、行業空間分布和用電時間特性三方面。在目前的新形勢下,上述三方面內涵應該有所整合和拓展。具體而言,一是由于宏觀經濟總體增速和各行業發展速度與用電量關系密切,而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將會在影響經濟增速的同時推動國內產業結構轉型,因此應將用電總量和行業空間分布結合起來考慮。二是隨著技術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將會產生新的用電終端并代替過去的各類用能終端,進而有望拉動電力需求。過去的研究中對于這一因素通常選擇忽略不計,但是隨著能源電力行業供給側改革的深入、電能替代、清潔替代等工作的開展,有必要在未來的研究中將新增的用電終端類型單獨考慮。三是隨著售電側改革的深入和能源互聯網的建設,用戶用電行為的差異性將不止表現在用電時間特性層面,而是將推廣到用戶對自身的定位,以及其用電的理念和模式層面。
綜上所述,在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售電側改革、能源互聯網等背景下,我們將新用電需求界定為以下三類:一是新用電增量;二是新用電終端種類;三是新用電模式。
新用電增量
新用電增量主要是由于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所帶來的用電總量的增加。根據經濟增速和產業發展對用電量的影響規律,有內外部兩種因素可能推動新用電增量的出現。
一是宏觀經濟發展,是推動新用電增量出現的外部因素。“十三五”時期,經濟增速預計在6.5%~7%范圍內波動。因而,全社會各產業都會相應增長,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將使得各產業用電量上升,從而形成新用電增量。根據經濟增速和用電增速的相關性分析,預計“十三五”期間用電量年均增速為3%~5%。與此同時,受國家產業轉型政策的影響,第三產業的增速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拉升,由此帶來新的用電增量,同時也使國民經濟用電的重心從第二產業加速向第三產業轉移。此外,居民生活用電也將有上升的趨勢。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國電力需求增量的42%~49%將來自第三產業和居民生活用電。
二是電能成本的降低,是推動新用電增量出現的內部因素。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售電側市場逐步放開,交叉補貼逐步取消,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的發電企業上網電價由用戶或售電主體與發電企業通過協商、市場競價等方式自主確定。在當前電力產能相對過剩的情況下,市場放開很可能導致電價相對降低。用電成本的降低將會刺激企業在總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擴大生產經營計劃,從而形成新用電增量。
新用電終端種類
新用電終端種類指為滿足民眾生產生活的新需求而自發產生,或在政府等外部因素引導下產生新興用電類型。
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民眾對于自身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會不斷產生新的需求。在這一需求的引導下,將會產生各類新興的用電產品類型,進而形成新的用電終端種類。對生活便利的需求引導了各類家電的產生,對生產便利的需求引導了各類生產自動化設備的產生,目前家電和生產自動化設備已成為電能消費的重要終端。比如數據中心機房、高鐵(地鐵)、電動汽車以及南方供暖、城鄉空調、城鎮化改造,每一項都將帶來超過上億千瓦的新增負荷。
文章來源北極星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