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了解到,經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同意,我省將開展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據《陜西省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方案》,我省力爭在2018年底前,初步建成電力市場化體系,2020年底前建立以長期交易為主、現貨交易為補充的市場體系。
我省將在近期推進發電用電計劃改革,更多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建立相對獨立的電力交易機構,形成公平規范的市場交易平臺;推進電力交易體制改革,開展市場化交易;推進輸配電價改革;有序向社會資本放開售電業務等。
直接交易:按電壓等級逐步放開
《方案》規定,符合條件的發電企業、售電主體和用戶,可自愿到交易機構注冊成為市場主體。符合準入標準的發電企業、售電主體和用戶可自主選擇確定交易對象、電量和價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輸配電價向電網企業支付相應的過網費,直接洽談合同,實現多方直接交易。直接交易的雙方通過自主協商決定交易事項,依法依規簽訂電網企業參與的三方合同,任何部門和單位不得干預市場主體的合法交易行為。
據了解,用戶參與直接交易將按電壓等級分期分批放開。2016年,電壓等級110千伏及以上工商企業和10千伏及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用戶參與直接交易,具備條件時,逐步放開所有10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用戶。
鼓勵用戶與發電企業之間簽訂長期穩定的合同,建立并完善實現合同調整及偏差電量處理的交易平衡機制。同時,我省還將開展跨省跨區電力直接交易試點,鼓勵省內發電企業與省外電力用戶建立中長期電力合作關系,擴大市場化交易電量,豐富交易品種,積極推進我省煤炭向電力轉化。
外地試點:降低用電成本近15億元
根據《方案》,今年我省確定優先購電的適用范圍,居民生活用電列入優先保障序列,近期不參與市場競爭,原則上不參與限電,納入用電計劃。鼓勵新增工業用戶和新核準的發電機組積極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其電量盡快實現以市場交易為主。2017年,直接交易電量比例達到全省全社會用電量的30%以上。
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吳剛分析,推進電力交易體制改革,開展市場化交易將一定程度打破電網企業的壟斷,實現廠家與消費者的直接聯系。從河南省試點情況來看,2016年以來組織開展了兩批共8次電力直接交易,使78家企業降低用電成本14.94億元。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屈曉東表示,電力交易推向市場化,將使發電企業和購電用戶擁有更大的自主選擇權,市場競爭的結果會使企業電價降低。“之前發電企業只能將電賣給電網公司,然后電網公司賣給用戶。市場化將形成一定的競爭,同時減少了中間的流通環節,有利于企業減少中間成本。”
不過,根據《方案》,居民生活用電列入優先保障序列,近期不參與市場競爭,原則上不參與限電,納入用電計劃。專家分析,普通市民用電成本目前不會受到什么影響。本報記者文晨
相關鏈接 電力直接交易是什么
電力直接交易是指符合準入條件的電力用戶與發電企業按照自愿參與、自主協商的原則直接進行的購售電交易,電網企業按規定提供輸配電服務,有利于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放開用戶電力采購和發電企業電力銷售的自主權,完善電價形成機制。通過電力直接交易模式,有利于實現電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形成多賣家多買家的局面,有利于競爭,在當前形勢下,大用戶直接交易是電力市場化的一個方向。
文章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