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山東省經信委發布的《關于做好2017年全省電力市場建設工作的通知》也作了要求:2017年全省市場交易總電量不低于1000億千瓦時。其中包括:年初暫安排省內交易660億千瓦時,跨省區交易220億千瓦時,包括銀東直流100億千瓦時和錫盟特高壓交易120億千瓦時。
根據文件時間表:售電公司或直接交易用戶應于4月14日開始提交代理協議,4月21日前提交與發電企業簽訂的年度雙邊協議——這是關鍵的幾日。
截止到今日(4月11日),距離售電公司開始提交代理協議僅剩兩天時間,目前市場上發電企業明確可以提供的價差是1分。如果最后幾日不出現戲劇性的反轉,這很有可能是山東市場的均價。
同樣市場盤子為1000億的廣東,2017年長協的平均降價幅度是6.45分。山東的降幅為何如此有限?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費解的一些因素:
長協電量突破乏力?
山東市場的市場電量計劃為全年1000億;然而,文件的規劃為年初660億,省內440億,跨區220億,銀東直流100億,錫盟特高壓120億,剩余電量華北聯絡線和其他特高壓確定后,基本為外送電——所以,省內電量不會太大。
目前,山東將達成的年度雙邊有440億,省內交易用戶不足部分采取月度競價。回顧廣東的盤子,長協有800億,留給月度競價的不到200億——山東市場對長協市場的熱情不是太高。
把寶壓在跨區交易?
今年二季度,屬于跨省區交易的錫盟特高壓交易直降7分4,省內用戶傾向以此為參考,本次省內年度雙邊協商用戶也會盯著這個價格。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進入跨區交易名單有門檻,每年還會動態調整。根據規則,如果用戶用電量偏差超過10%將會被調整到省內交易,且兩年內都不能再參與跨區交易。
這給大家造成了一個解讀:跨省區交易是一項福利。那么省內交易價格注定不如跨區交易?
還是回到規則本身:跨區交易目前并沒有售電公司可以參與,大用戶需直接預測自己的用電量——沒有售電公司兜底,一定也會比較痛,所以,對售電公司來講,參與跨區交易可能是未來的一個很好商機。
雖然說是“好客山東“,但畢竟,西北和內蒙山西等外地電廠為了有限的電量跑山東來人生地不熟地跑用戶不合算也不高效,用戶更不可能到塞外滿世界找電廠,所以售電公司在跨區交易中還是挺有存在必要的。
供需比3:1是如何算出的?
根據晶見數據庫,山東省內參與交易的機組基礎計劃電量利用小時大約在2800,基本不會超過3000。本次交易對于發電機組不設上限,發電機組年利用小時數按照6000來算的話,還剩3200小時,參與交易的機組剔除申請退出交易的機組總容量一共4674千瓦時,參與交易機組總計發電能力會超過1500億。
再根據本次雙邊協商省內交易定好的440億電量,我們得出,市場的供需比達到了3:1以上。
發電企業到底能降多少?
省政府2號會議紀要預留200億基礎計劃電量獎勵交易降幅和市場電量小時數高的發電企業,這又相當于500小時。
根據成本測算,如果只考慮燃煤成本,根據山東地區入爐標煤價,30萬機組可降價8分,60萬9分,100萬1毛1,德州地區再低3-5分沒問題。
此情此景,晶見終于理解電力市場人士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分也是愛。”山東市場代理申報關閉后的情況最終會如何,請關注我們近期的報道。
文章來源:北極星電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