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此前的空氣質量報告顯示,6月、7月和8月,京津冀地區的近半數污染日內,臭氧均代替PM2.5,成為空氣首要污染物。臭氧是大氣光化學氧化劑的主要成份,占總氧化劑濃度的85%以上,因此,臭氧常常作為光化學煙霧的代表性污染物,并作為光化學煙霧防治的主要目標污染物。
1943年在美國的洛杉磯地區首次出現了這種污染,它的特征是煙霧呈淡蘭色,對人的眼睛和呼吸道有強烈刺激作用,傷害植物葉片(發白枯萎),致使橡膠開裂,并使大氣能見度降低。1955年,在洛杉磯發生的一次嚴重光化學煙霧污染事件中,臭氧濃度高達1300μg/m3以上,短短兩天就有400多位老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這個死亡數字比平時高3倍多。繼洛杉磯之后,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光化學煙霧污染問題,特別是日本、德國、意大利的光化學煙霧污染曾一度十分嚴重。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就在在蘭州西固石油化工區首次發現了光化學煙霧污染問題,1980年代在北京也發現了光化學煙霧污染的跡象,隨后在科學研究中也證實北京、珠三角和長三角存在臭氧污染問題,其嚴重程度已超過了同期美國洛杉磯和歐洲主要城市。
臭氧怎么成污染源的?
臭氧(O3)是大氣中天然存在的一種氧化性痕量氣體,臭氧濃度從地球近地面大氣到平流層(約50km)存在明顯的垂直分布,不同高度的臭氧對地球生態系統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距地球表面10~35 km處存在一個高濃度的臭氧層,其臭氧含量占地球大氣臭氧總量的90%以上,臭氧層阻止了太陽短波紫外輻射進入近地面大氣,從而保護了人類和地球生態系統。但是在近地面天然大氣中,臭氧濃度一般較低,通常在100μg/m3以下,在此低濃度下的長期暴露會對地球生態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人類社會排放的各種污染物導致了近地面天然大氣臭氧濃度的不斷升高,使臭氧對地球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被進一步放大。
世界衛生組織于2006年發布的空氣質量準則中指出,臭氧日最大8小時平均濃度超過70 μg/m3時,每增加10 μg/m3日死亡率將增加0.3%~0.5%。臭氧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可使織物、紙張等發脆,使橡膠老化而降低強度。臭氧能與生物體系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酶中的巰基、氨基及其他重要的蛋白質發生反應,短暫暴露在高濃度臭氧中,會引起咳嗽、喉部干燥、胸痛、粘膜分泌增加、疲乏、惡心等;嚴重暴露會會明顯損傷肺功能,影響呼吸道結構,引起炎癥,改變透氣率,甚至導致死亡。
應對臭氧污染,該怎么辦?
美國洛杉磯從上世紀四十年代就開始了光化學煙霧的治理工作,早期采取了與控制煙塵污染類似的措施,隨后擴展到包括禁止庭院垃圾焚燒和城市卡車黑煙等的綜合治理,以及設立空氣污染控制區,但臭氧濃度依然居高不下。直到20世紀50年代科學家弄清光化學煙霧的成因,明確機動車排放是臭氧前體物的主要來源,洛杉磯光化學煙霧的防治工作才進入正確的軌道,特別是在60年代美國政府設立了清潔空氣法之后,強化了對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的治理,光化學煙霧污染逐漸得到有效控制。在七十余年的污染治理過程中,法律法規、管理機制、技術標準和公眾參與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洛杉磯實現從控制固定源到控制機動車排放、從局地控制到區域控制、從末端控制到源頭減排、從利用技術手段到利用市場手段的變革,臭氧濃度從1973年開始快速下降,并延續 至今。盡管洛杉磯大氣臭氧濃度還沒有實現達標,但洛杉磯的經驗已經證明,光化學煙霧是可以控制的,洛杉磯的空氣質量一直在改善。
臭氧污染防治是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的關鍵,如果臭氧不能得到有效控制,PM2.5的治理工作就會事倍功半,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加劇PM2.5的污染。因此,需要在國家環境空氣質量管理中樹立以臭氧和PM2.5為核心的多污染物非線性協同控制戰略,制定國家、區域和城市等不同層面的大氣臭氧污染防治對策,在氮氧化物約束減排的基礎上,強化對揮發性有機物的治理,實施區域甚至是跨區域的污染聯防聯控,只有這樣,我國面臨的臭氧和PM2.5重污染態勢才有望得到逐步控制、空氣質量持續改善。
華電高科提醒您,一般情況下,臭氧的最高濃度出現在下午2點前后,但是近日臭氧峰值出現在下午4點到5點,因此公眾應該避免在這個時間點外出,白天盡量在室內活動,這是抵御臭氧污染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