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產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也迎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我們對中國環保市場的增長潛力充滿信心。”6月11日,來華訪問的賽萊默公司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潘德克(Patrick K Decker)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說。新《環保法》、“水十條”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相繼出臺,為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近兩年中國環保產業市場發生的巨變,也讓跨國公司的巨頭們怦然心動。
賽萊默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及污水處理解決方案供應商之一,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州萊伊布魯克,2014年業務收入為39億美元,在全球150多個國家開展業務,擁有約12500名員工。
中國環保市場有“福音”
第一財經日報:近年來,中國的環保產業市場盡管發展非常快,但總體技術水平不高,起點較低。有中國專家認為中國的環保產業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你對中國環保產業市場怎么看?對中國環保產業市場的新變化,有一個什么樣的判斷?
潘德克:我作為公司的CEO,自去年上任起就清楚地意識到,需要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以及新興市場、發展中市場,不斷努力并持續關注。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將是我們拓展業務的重點市場之一。我們需要在制造、研發、人才培養,以及新技術開發方面的本地化,這也是基于我們過去20多年在中國的經驗和積累。
最近幾年,中國政府陸續出臺了新《環保法》、“水十條”等一系列政策法規,我們非常欽佩,這是保護子孫后代的事業,讓我們的未來擁有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這對環保產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福音”。
中國的環保市場蘊含著巨大的潛力與機會。放眼全球,你會發現一種現象,在水資源短缺的國家,人們會有一種緊迫感,以最大限度地解決水方面的問題,包括在水管理方面的一些創新,比如新加坡、以色列,這兩個國家都是水問題解決的全球領先者。在中國也同樣,水危機會促使人們在這方面做出更多的成功。
我們將不斷地把國外的新技術帶到中國,同時也會在中國推出越來越多的本土化解決方案。在未來,中國也有機會把最先進的技術出口到其他國家。我堅信,緊迫感及必要性是創新的源泉。
環保更具社會價值和意義
第一財經日報:有中國專家此前曾表示,環保產業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比如,等到環境都改善了,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污染物排放少了,環保產業就開始萎縮了,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是這樣嗎?
潘德克: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環保以及環保產業的成長是一個過程,這些事情處于不斷發展、不斷成熟的過程當中。和環保相關的問題永遠都不會消失,即使是在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像美國、歐洲,也許他們已經擁有較完備的防污染技術,但環保一直是他們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包括水管理和碳排放問題,還有水回用、水短缺等問題還會存在很長的時間。
工業化也會造成水短缺的問題,技術和法規也是處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過程中的,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來解決水方面的問題。
第一財經日報:你的意思是說,環保產業是一個“萬古長青”的事業?
潘德克:是的,我是這么認為的。因為我覺得隨著人類的發展,我們都會面臨著資源方面的挑戰。隨著各個國家不斷地發展,城鎮化的進程,消費不斷增長,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需求不斷增長,而自然資源是有限的。所以說,環保產業以及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等,在這方面一直是有發展空間的。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意味著有更多的發展潛力和機會,來創造新的技術和新的解決方案。
另外一點和水相關的話題是氣候變化,這個問題不會在短期內消失。氣候變化也會給我們帶來挑戰,需要更多創新性的技術和政策法規來解決這些挑戰。
需要強調的是,不同于很多其他領域,環保產業除了實現自身的增長之外,更重要的還有其對于環境、社會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