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很多天然氣相關企業紛紛以各種形式試水與“互聯網+”,這是促進天然氣自由貿易的開始。然而筆者認為,實體行業融入“互聯網+”,就必須首先用信息化武裝自己并建立互聯網思維。而能夠抓住“互聯網+”這個機會的,必定是那些早已在硬件、制度乃至思維上都完成了信息化的企業,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前提。
近日,上海石油天然氣貿易中心試運行,無獨有偶,筆者剛讀了一篇文章,題目為《萬和戰略:內部信息化推動外部互聯網化》,不禁將二者聯系在一起,引發了一番思考。
萬和是傳統的燃氣器具制造商,在行業內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此文就是講萬和內部如何經歷了曲折信息化,以及利用互聯網擴大生產的情況。
上海石油天然氣貿易中心是國家(政府)主導,在現階段下具有先天優勢和現實意義。筆者認為,這個交易中心如果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對市場,可以作為國內的主要平臺或一級平臺,其他小型平臺就將是有益補充或二級平臺,類似于輸氣管網和配氣管網的關系,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前提是不要以接入口作為要挾。不然則可能會推遲天然氣自由貿易在國內的形成。如此,天然氣改革成效也就會大打折扣。
目前,我國天然氣輸配基礎設施還遠不能滿足天然氣自由貿易的要求:其一,輸氣主管網主要是中石油控制,而省級管網又是各自為政、股權復雜;其二,儲氣設施嚴重缺乏,這會掣肘自由貿易,特別是大宗貿易。國家(政府)針對管網開放雖然制定了一些政策,但就目前而言還不夠。
但我們相信,活力和創新在民間,那些自發形成的小型貿易平臺將會成長、成熟,吸引更多資本支持、參與能源貿易,這期間還會發生重組、并購等,民間貿易平臺也會逐漸一體化、標準化、規范化。
需要指出,在天然氣黃金十年期間,LNG貿易對天然氣行業發展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這個虛擬管道的沖擊力不可小覷。內河、主要公路等沿線還會建設更多儲氣設施,形成更多消費市場,這些都會在天然氣自由貿易中發揮更大作用。
傳統燃氣公司就不要抱守著特許經營權當鐵飯碗了。沒有信息化和互聯網化,如何能在自由貿易中占得先機?要知道,天然氣交易要素未來會細化到千米、時段、小時流量等;同樣,沒有強大的數據收集、分析和反饋能力,在這樣的貿易中必定會吃虧。
當然,全球性外部環境以及政府簡政放權的深化改革對促進國內天然氣貿易市場的建立至關重要。而當政策和市場真的來了,天然氣行業是否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