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出臺《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17〕1701號)》。
首個儲能產業政策出臺,未來發展路線清晰。作為國內首個儲能產業政策文件,《關于促進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發改能源〔2017〕1701號)》是我國儲能發展的指導性綱要,明確了未來10年的發展目標,未來10年將分兩個階段推進相關工作,第一階段(十三五期間)實現儲能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第二階段(十四五期間)實現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
包容性強,多種技術路線和應用場景有望并行發展。政策并未對儲能技術路線進行限制,且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建成一批不同技術類型、不同應用場景的試點示范項目,預計未來抽水蓄能、壓縮空氣、電化學儲能、電磁儲能等多種技術路線將百花齊放,電化學儲能中的鋰電、鉛炭、全釩液硫等技術均有發展空間;從應用場景來看,可再生能源并網、分布式發電與微電網、輔助服務等均將成為儲能的示范應用場景。 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強調建立補償機制而非補貼。整體來看,政策強調儲能產業的市場化發展,通過推動一批示范項目建立健全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包括建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交易獲得合理補償的機制和與電力市場化運營服務相配套的儲能服務補償機制等,而非類似于風電、光伏的補貼機制。
電化學儲能相關的示范項目有望加快推進。2016年以來,規劃或核準的儲能相關的大項目呈現井噴之勢,這些項目涵蓋輔助服務、可再生能源并網(多能互補)、新能源微電網等領域。隨著儲能支持性政策的出臺,這些示范項目有望加快推進,且規模較大(具體參見我們前期專題報告:《暖風漸起,電化學儲能將提速發展》),足以推動國內電化學儲能裝機規模的快速增長。
投資建議。從應用場景角度,輔助服務和工商業用戶側的儲能項目盈利模式相對清晰,有望率先實現商業化,建議關注具有儲能參與電網調頻運行業績的科陸電子,以及通過“投資+運營”模式大力拓展工商業用戶側儲能的南都電源;從彈性角度建議關注鉛炭技術實力較強的圣陽股份。
文章來源:中國資源網